文化在企业中的结晶就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创造的独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并为全体员工信守的企业群体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综合。它是人类文化、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集团文化(或团队文化)、一种以经营管理为本质特征的实体文化。
东华集团作为国企改制的独立经济实体,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法人财产,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追求市场活动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等特征的现代企业。她的企业文化是在十年的市场经济栉风沐雨中,通过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逐渐积淀形成的;是在市场经济的砥砺中,在不断整合、创新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方式中,在为生存而抗争、为发展而拼搏中形成的。这些文化的形成不是无源之水,亦非无本之木,其独特之处就在于文化的渊源是深远的,它继承和发扬了淮南矿业集团这个百年企业的文化基因,“前世今生”始终有着“宗族”的烙印,延续着百年企业的血脉。
一、文化根源
1903年,淮南大通煤矿公司成立,这是淮南煤矿发展的肇端。
1930年,淮南煤矿局在九龙岗成立,标志着官办煤矿开始运营。
1937年10月,淮南煤矿局和淮南铁路局合组为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隶属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宋子文的建设银行公司及银行股本占7成,计700万元。
1949年1月18日,淮南煤矿和平解放。4月21日,经邓小平,陈毅,张鼎丞等批准,成立中共准南矿区委员会。1950年7月成立淮南矿务局,隶属中央燃料工业部。
1998年改制为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东华实业集团的前身是淮南矿业集团的生活后勤服务单位。随淮南煤矿的兴起而生,1952年—2004年间历次更名为淮南矿务局行政处、淮南矿务局生活服务公司、淮南矿业集团物业管理总公司、淮南矿业集团物业管理分公司。
2004年10月1日,淮南矿业集团物业管理分公司(东华的前身)成建制地从矿业集团分离,2005年6月22日,改制成为独立法人实体,组建成立东华置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拓展, 2009年10月,正式更名为淮南东华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东华实业集团在十年市场经济大潮中,经历了文化传承与蜕变的过程,一方面继续和发扬了矿业集团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也在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它反映了东华人共同的心愿、共同的使命、共同的信念。是东华人共同的精神支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思想保障;是赢得市场核心竞争力、实现百年企业东华梦的内生动力。
二、文化形成的基础
2002年原国家经贸委等八部委根据中央相关文件精神联合下发了《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简称八部委859号文件)。文件制定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有关政策。
2004年10月1日,淮南矿业集团物业管理分公司(东华的前身)成建制的从矿业集团分离,2005年6月22日,淮南矿业集团物业管理分公司正式改制成为独立法人实体,组建成立东华置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全国煤炭系统第一家分离改制的生活后勤单位。
按照“矿业集团主辅分离改制方案”,改制企业为矿业集团以国有净资产或现金出资,改制职工以置换身份的经济补偿金出资,管技人员另以现金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淮南东华置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建立了以产权清晰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从此东华将完全走向市场,所有经营管理都要按照公司章程运作,所有经济活动都要遵循市场规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四自”企业。这些特质是东华企业文化形成的种子,是其萌芽、发展的基础。
分离改制同船过来的4531名职工,与矿业集团解除劳动合同,全部转换身份,以身份置换金作为经济补偿,其劳动关系与改制后新的企业进行双向选择,重新签订劳动合同。身份置换金将转成公司的股权,矿业集团作为委托人,委托给安徽国元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国元信托”),作为代持股权设立股权信托,其员工享有股权信托受益权。职工身份置换的目的实质上是建立新型劳动关系,使职工身份由过去计划经济按所有制划分的国家职工,转换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合同、契约为基础的企业员工。我们这一船人,未来的利益和企业长期发展捆绑在一起,从此注定要与东华同甘苦,共命运了。由此而形成“我靠东华生存,东华靠我发展”员工价值文化的命运共同体。
为了保障员工利益和企业长远利益,东华集团实施员工持股权的转受让制度,一是使离、退、亡人员的股权转让兑现,保证了员工的切身利益;二是使新进员工得到受让,让其未来的利益与公司长期发展粘合在一起,提高其责任感,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三是保证企业股本的份额,利于企业发展。
如果企业产权性质决定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形成。那么企业发展历程则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动因。
东华改制之初,是淮南矿业集团所改制单位中基础最差,底子最薄的,人员多,包袱重,岗位安置困难。改制之初,企业有在岗员工4531人,按照当时行业标准,人员富余1000多人。其中又有分离时从母体单位接管的工伤人员227名,不能从事简单工作的各类病残人员50名,人员安置非常困难。
业务单一,亏损严重。改制之初,企业没有接管一个成规模的物业小区,更没有其他资源和产品。矿区的卫生保洁和转供电是主营业务。整个矿区供水供电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管线跑、冒、滴、漏严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矿区供水供电一直带有福利性质,购进的水电均以原价供给矿区居民,导致经营亏损严重。
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长期国企职工的惯性思维还在延续,缺乏“四自”企业的危机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导致市场意识薄弱,等、靠、要的思想较重,市场意识差,竞争能力低。
员工收入偏低。2005年,东华在岗员工人均年收入仅有1.4万元,比同期淮南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少了近三分之一。部分员工生活陷入困境,员工队伍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不稳定因素,上访事件时有发生。
机关臃肿,科室繁杂,冗员严重,基层物业处小而多,人员配置不合理,人浮于事等现象较为突出。
面对重重困难,是进?是退?开弓没有回头箭,前进是唯一的希望。公司董事会审时度势,确立了“三年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紧紧围绕“稳定、整合、发展”的工作重点,坚持“全面从严,全面从紧,集中统一”的经营方针,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东华走出了困境,形成了稳定健康的发展局面。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形成法人治理结构。
——抓稳定,转观念。针对当时员工认识不清、消极思想、抵触情绪较重的因素,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维护稳定的措施。对员工各种收入和待遇予以保证,使员工情绪得以稳定、观念得以转变,引导员工树立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
——积极稳妥地推进“优组”、“三定五减”整合工作。因事设岗,因岗定人,竞争择优,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精简管理层次,充实服务一线,将管理人员、管技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控制在公司在册员工总数的8%以内。机关精简到六部一室,基层撤科建队,只保留了一科一室。对物业处小而多的现象,采取撤并方案。完成了“市场化布局、区域化经营”和“小机关大服务”的有效整合。
——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紧紧围绕“全面从紧,全面从严,集中统一”的经营方针,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东华置业发展有限公司章程》及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议事规则等等。使各项管理工作适应公司发展而有序开展。
——强管理,促发展。一是科学制定指标,使得人人身上有压力,个个肩上有担子,变压力为动力;二是强化内部管理,严格资金管理,严格成本管理,严控非生产性支出;三是强化水电管理,减少跑、冒、滴、漏和杜绝人情水、人情电现象;四是加强劳动纪律,抵制窜岗溜岗、消极怠工,人浮于事等不良现象;五是加强奖罚力度,规范效益奖的分配,利用以分计资二次分配的杠杆作用奖勤罚懒,使全公司工作作风有了明显的好转,跟上了公司走上市场的步骤。
——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和改造力度。公司接管的居民村除旧改小区外,多为原老旧的自然村,供电、供水,设施、设备老化,加之附近农村长期私拉乱接,恶意拖欠电费。公司下定决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基础设施改造。保障了优质供电、供水;杜绝了跑、冒、滴、漏现象;利用农网改造的契机,甩掉向农村转供而造成的亏损。
——扩展“依托矿业集团打基础,求生存”的战略理念。在巩固和发展小区物业服务的基础上,努力拓展新区市场,目前新区各矿物业管理市场(包括内蒙古)已全部有我们的足迹,多数新区项目部也承接了矿上辅助生产业务。
——2009年10月,东华集团第二届股东代表大会确立了“多业并举,优势互补,统筹发展”的战略目标。
物业管理作为集团公司的基础产业,也是生存之道,发展之本。以“管理创新、服务提升、市场拓展”作为发展的主线,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东华集团是淮南市唯一、安徽省为数不多的国家一级物业服务资质企业。物业管理已从单一的自然村服务,发展到服务类型包括煤矿工业区、办公写字楼大厦、住宅小区等。物业服务范围涵盖124个自然村,75个规范化等级标准的住宅小区,共14.85万户居民,服务人口约50多万人;64个办公物业,18个工广物业,总服务面积达到4000多万平方米。已创建出11个省级、35个市级优秀物业管理项目,公司连续九年被评为淮南市优秀物业管理企业。
创造性地开展物业管理工作拓展了东华物业服务发展空间,提升了物业服务质量,打造了东华物业服务品牌。东华物业服务以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特色,一年一个目标,一年一个台阶的管理创新模式,开展主题活动......2013年,全面开展了标准化建设年主题活动。建立完善物业管理服务标准,根据物业类型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模块,以标准的操作规程、服务流程、作业指导书来规范员工作业行为,形成了具有东华特色的物业管理标准化体系。
2013年,东华集团被中国物业管理协会评为“全国物业管理综合实力200强企业”,位居全国第89名,安徽省第一名;企业规模位居全国第59名;年度总收入位居全国第83名。三项主要指标全部进入中国100强。东华集团一次性通过国家质量、环保、健康三体系即QEO管理体系认证。
2008年9月8日东华鑫城开工典礼,标志着东华集团房地产业应运而生,短短的几年运作,房地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定远“东郡华府”、合肥“馥邦商贸广场”、谢区工业园、农民返乡园等项目顺利建成,经济效益充分显现。日报社旧址、办公楼等房地产储备项目正在积极筹划中。
东华集团在多元产业统筹发展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积极运作矿业生产。地处河南嵩县雷门沟钼矿(金矿)属于东华集团伊洛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矿面积4.11平方公里。东华集团还拥有河南洛阳2.67平方公里的萤石矿和寺院沟2平方公里重金属矿资源。东华集团贵州宏能煤矿是现代化矿井,机械化程度高,经技改后年产煤炭可达45万吨。参股掌控青海鑫利矿业公司,取得了25平方公里探矿权;参股掌控四川平武县45平方公里的砷、锑、金、银、铜、锌、铅矿产资源;参股掌控四川泸定县2平方公里的银矿矿产资源,银矿品位非常高。
东华怡乐生态园,矗立在谢家集区望峰岗镇,是全市一流、全省最大的生态项目,也是淮南市沉陷治理重点项目之一。它不仅能容纳2600多人同时就餐,而且将餐饮、会务、休闲、娱乐、旅游、农业技术融为一体。东华怡乐生态园凭借高端、完善的硬件设施和精细科学的管理软件,竭诚为客户服务。2013年先后获得“中国绿色餐饮酒店”、“安徽省五星级农家乐”、“安徽十佳婚宴酒店”等荣誉称号。东华怡乐生态园的建成不仅提升了东华集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而且一次性解决了300多名社会青年就业问题,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
东华集团在调整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牢牢抓住发展机遇。2013年2月,集团公司注册成立了东华欧科矿山支护设备有限公司,紧接着东华远大电气科技有限公司也应运而生。新诞生的这两家公司,以高科技产品占领市场,赢得客户。东华欧科以生产中空注浆锚杆、煤岩体加固材料、中空锚杆充填材料等新型高科技产品为主。该产品技术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东华欧科正在加快研发新一代卡布塞克斯产品、钻锚一体机等新型产品,以保持市场的技术领先地位。东华远大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矿用机电设备产品研发、生产的科技型企业。2013年与德国布劳提干集团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引进技术将实现单轨吊掘锚一体机的国产化,以高科技、低价格占领市场。
东华集团突破发展瓶颈,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转型升级。目前正在积极筹备成立了淮南东华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以LNG(天然气)为主的低温储运及应用设备,产品包括低温液体贮罐、低温液体运输车、低温绝热气瓶、汽车撬装加气站。该产品是国家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项目,广泛应用于车辆燃料贮存、运输、加气站等。
东华集团在艰苦创业中发扬了坚韧不拔,雷厉风行,奋发有为的企业作风。在不断地发展中形成和遵循了科学、创新、诚信、担当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以及科学管理、创新发展的企业理念。
三、企业文化系统初步形成
企业文化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体,是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层次的集合。其精神层次是核心,是企业的灵魂;制度层次是框架,是企业的保障;行为层次是肢体,是企业的灵动;物质层次是表层,是企业的展示。十年来,东华集团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实施“三年三步走”和“多业并举,优势互补,统筹发展”的战略,在探索中前行,在创新中发展,实现了集团公司跨越式发展。同时,在十年的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奋力拼搏中实现了改制前后的文化蜕变,逐渐积淀,初步形成了具有东华特色的企业文化系统。
东华集团企业文化行为模式
1.精神层次的核心内容集中反映在:
—— “服务矿山,一切为了员工;造福社会,一切为了发展”的企业宗旨上;
——“科学、创新、诚信、担当”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上;
——“科学管理,创新发展”的企业理念上;
——“坚韧不拔、雷厉风行、奋发有为”的企业作风上……
2.制度层次内容主要表现在:
——明晰的产权制度上;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公司章程;
——实施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规定行使各自权力和义务上;
——建立健全民主决策、经营管理、安全生产、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上……
3.行为层次内容表现在:
——规范员工行为上;
——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上;
——倡导“以人为本”创建和谐企业氛围上;
——以“和”为上,积极与外部沟通交流上。
4.物质层次主要表现在:
——追求产品、服务品质的卓越,积极创立东华品牌;
——注重形象建设,追求内外部环境的优良;
——注重管理手段的科学、高效。
……
企业文化是企业理念得到广大员工认同后逐渐固化成企业发展和员工行为准则的文化,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东华集团在十年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企业理念的创新发展与实践,并初步构建形成了自己的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统,视觉识别系统。这些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东华集团十年来,在忍辱负重,坚韧不拔,奋力拼搏的过程中,逐渐积淀而升华的结果;这些企业文化的形成影响和指导东华集团向前发展并取得积极的成效。
版权所有:淮南东华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皖ICP备20004335号 皖公网安备 34040002000020号
公司地址: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洞山宾馆路 邮政编码:232001